传播途径股票配资app。(来源:青大附院)
炎炎夏日,一边是高温预警,一边是蚊子“嗡嗡”作响。不只是烦人,还可能让人突发高热,经受令人刻骨铭心的剧痛!这就是由伊蚊传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热。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少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造成长期影响。
“基孔肯雅”一词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南部Makonde族语言,意思是“痛得弯腰”,形象描述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弯腰的样子。
病毒的传播路径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后,再叮咬人时,可使被叮咬者感染。
“人→蚊→人”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高,但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临床表现与高危人群
大多数感染者会在带毒伊蚊叮咬后3—7天(潜伏期为1—12天)后,开始出现症状,常表现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踝、腕、手和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多为游走性,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皮疹多发生在发病后2-5天,可伴瘙痒,数天后消退。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恶心、食欲减退等,偶有引发眼部、心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
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如何诊断基孔肯雅热
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急性发热伴多关节疼痛的患者,尤其是近期从已知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返回的旅行者,应考虑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可能,确诊需经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从患者血清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RNA或分离到病毒可确诊。基孔肯雅病毒抗体通常在发病5天后检出率开始上升,急性期样本检测呈阴性的患者,应获取恢复期血样本检测抗体,若IgG抗体转为阳性或抗体滴度4倍升高,则可以确诊。IgM抗体检测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可提示近期感染的可能性,不作为确诊手段。
如何治疗基孔肯雅热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退热镇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成人:500mg/次,每日≤4次;儿童:10-15mg/kg/次,间隔4-6小时,24小时≤4次);慎用布洛芬,可能加重出血风险,关节痛剧烈且无出血倾向者可短期使用;不能排除登革热或重叠感染时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关节护理:冷敷 + 适度康复训练,持续关节痛需要止痛剂和长期抗炎治疗。
重症监护: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需住院治疗。
如何预防和控制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具体措施包括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使用0.5%氯菊酯处理外衣物、选择装有纱窗纱门的住所、使用蚊帐等。
减少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蚊虫媒介和减少蚊虫孳生地。最少5天清洗一次盛水容器、处理废物;在感染期间喷洒杀虫剂杀灭成蚊,对蚊子停留的容器内部和周围表面进行药物处理,以杀死未成熟的幼虫。
外出旅行注意事项
查阅相关信息:出发前需查阅目的国家或地区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哪些地区正在流行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
出行注意事项:携带驱虫剂、长袖上衣和长裤等,尽可能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
旅行结束后注意事项:旅行结束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确保旅行者不会因隐性感染,将病原体带入境内导致传播。若发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向医务人员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
不小心感染怎么办
如果有剧烈关节痛伴随高热,尤其是1-2周内有去过热带、亚热带流行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南方某些蚊虫多的地区),或者被蚊子叮咬了很多次,一定要高度重视!
及时就医:马上告诉医生旅行史和蚊子叮咬情况!抽血化验(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才能最终确诊,因为基孔肯雅热症状与登革热很相似。
支持治疗:确保充足的休息时间,多饮水(电解质饮料更好)。急性期过后,如果关节持续疼痛,需由医生评估,配合物理治疗、康复锻炼,严重者可能需要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重要提示:在明确排除登革热前,避免自行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这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一定要遵医嘱用药!
基孔肯雅热并不可怕,但它的“长痛”真的折磨人!面对它,预防是最好的解药,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尤其是在夏秋蚊虫高峰期和前往流行地区时,全力防蚊股票配资app,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文/记者 顾青青
趣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